北京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展城市规划的城市之一,诞生于1953年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搭建了首都城市发展的骨架,对北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成立城市规划工作机构和开展初期讨论
1949年5月8日,市政府召开都市计划座谈会,市委书记彭真提出:北平市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研究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他的意见,市政府决定筹备成立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后改称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并获得中共中央、华北局批准。
都市计划委员会组建完成后,立即着手进行城市规划准备工作。一是审查土地征用计划。1949年9月,梁思成在给聂荣臻的信中提出:"都市计划委员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有计划的分配全市区土地的使用,其次乃以有系统的道路网将市区各部分连贯起来,其余一切工作,都是这两个大前提下的部分细节而已。"他认为,人民的首都在开始建设的时候必须"慎始"。二是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三是组织专家团队参与规划编制前期研究。
北京是与莫斯科相近的历史文化古都,借鉴莫斯科城市规划经验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开始起步阶段的重要步骤。经中国政府邀请,苏联专家团来到北京。经过调查,苏联专家建议新中国首都行政中心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设在北京旧城内。对此,梁思成和陈占祥持反对意见。他们联名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把城外西面公主坟以东、月坛以西的地区,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以疏散旧城压力、整体保护旧城。尽管此方案对保护北京旧城历史文化风貌具有积极意义,但综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将首都行政中心设在旧城的方案。
北京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贡献
1953年11月26日,北京市委规划领导小组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简称《要点》),报送中央审批,这是北京市制定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央没有对《要点》作出正式批复。据彭真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说:毛主席不赞成对都市计划立即定案,原因是眼光还不够远大,同时还需进一步积累经验。
1958年6月23日,北京市对《要点》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中央的报告》,获得中央批准。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提出了改建与扩建首都的主要原则:第一,北京作为首都,必须以全市的中心地区作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它不但是全市的中心,而且是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第二,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第三,在改建和扩建首都时,应当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改造和拆除那些妨碍城市发展的和不适于人民需要的部分。北京市委认为,首都第一个城市规划是筑基开元性质的事业,决定首都长远发展的方向。因此,规划要求"为后代的发展尽可能留下充分的条件"。第四,对于古代遗留下的建筑物,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第五,在改造道路系统时应尽可能从现状出发。第六,北京缺乏必要的水源,气候干燥,有时又多风沙。改建与扩建首都时,应采取各种措施,有步骤地改变这种自然条件。
二、确立以旧城为中心、逐步改建和扩建首都的总体格局和发展规模。
三、确立北京以南北中轴线、东西长安街为两轴的道路、广场、交通等系统。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以故宫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1953年北京城市规划将北京原有的中轴线向南延伸了8公里,向北延伸6至7公里。旧北京城也有一条东西轴线,即东西长安街,全长3.7公里,有"十里长街"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长安街经过打通、展宽、延伸,形成了长达40公里的一条大干道。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完成了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长安街两侧又增加了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建筑。
新的东西中轴线和老的南北中轴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形成一个十字交叉的格局,一个气势雄伟的新北京城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把这样的规划建设视为北京城市发展中三个里程碑中的第二个里程碑。他说:"第二个里程碑就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紫禁城的南面,经过大规模扩建和改造的天安门广场。它突出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赋予具有悠久传统的全城中轴线以崭新的意义,显示出在城市建设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文化传统上有着承先启后的特殊含义"。
北京城市规划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成长发展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演变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城市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变化。